王叶伟,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现任学生工作通讯社新闻通讯分社新闻专题部副部长,《青年人大》校园文化新闻部副部长,历史学院团委组织部部长,历史学院《绎思》文编部部长。曾获2015-2016年学生工作通讯社“年度优秀新人”奖,院级“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王叶伟:实践与思考同行

期次:第1594期    作者:学生记者 王思嘉 揭祎琳   查看:19

  深入乡村 躬身实践“‘千人百村’活动让我深入基层,近距离接触农村、观察社会,感受时代的脉搏。”在活动中,王叶伟和两个队友一起走入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的农村,进行走访调查。虽然王叶伟的专业是历史,但是在他看来,现实与历史密不可分,只有了解现实,不断思考,才能对历史问题有新的理解和领悟,才能以古鉴今,发挥历史学科的作用。
  在农村的六天生活中,王叶伟和他的队友通过与村民的亲密接触,以入户问卷和座谈调查的方式了解情况,在实践中探寻农村发展的真实现状。“中国农村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零距离了解农村的过程也是找寻自我的过程。六天的走访之旅中,村民淳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农村的经历中,最让王叶伟难以忘怀的是临近结束那一天,村中一位热心的老大娘骑着三轮车将他们送到了车站。一路上,老大娘亲切地询问我们是否适应最近几日的生活,并且向他们介绍了村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现实问题。
  “与老大娘的这番对话提醒我们不该将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应该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运用所学的知识真正地为人民造福。”王叶伟说。
  广泛涉猎 交流思考高中时期,王叶伟就对历史有极大兴趣。高二的期末考试结束后,他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历史学”夏令营,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到了大学,借助丰富的学术资源,王叶伟的目光向历史的更深处探索。他笑着说,“在大一上学期,我将老师布置的一篇五千字的作业写成了两万字的论文。”写作过程中,王叶伟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每次临近完成的时候,他都觉得不是特别满意,觉得应该将自己的观点更加明了化,于是再次进行修改。正是这份对学术的虔诚与执念,使王叶伟不断进步。
  对于学分绩,王叶伟全力以赴,但是也不执着于此。平日除了学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王叶伟还积极地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分绩不是生活的全部。绩点、排名固然重要,但我觉得要重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灵感和自己不断成熟的思维,这才是学习的真谛。静心做好眼前的每件事,重视寻找小径上的芬芳,不为过程所扰。”
  “我一个学期修四十多个学分,可能是我们系修学分最多的人。”不仅仅是本专业的课程和辅修的课程,只要兴趣所在,王叶伟都会考虑去修读。“大学是一场旅行,不断探索,发现自我,永不止步,找寻自己的兴趣所在。”
  王叶伟还会关注绘画、书籍与音乐。“我特别喜欢曾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并将它作为自己朋友圈的背景,主要是深受该画对自由和平等的孜孜追求的影响。在我看来,公平是自由的必需,是自由的先导。”在阅读学术著作时,王叶伟也不会完全被作者的观点所牵引,而是有一些独特见解和深入思考,他认为读者和作者应该是平等的。
  在生活中,王叶伟喜欢与人探讨,他喜欢在朋友圈里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他的朋友会在评论里发表完全不同的观点。对于这种不同声音,王叶伟不会与他们唇枪舌剑,争执不休,而是倾向于面对面地交流,以求思想的碰撞。“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分出胜负,而是互相启发,集思广益。”王叶伟说,对于他自己来说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想通了一个问题,解决了自己的疑惑,因为过程中长期的思考与不断探索让他感到兴奋与满足。
  敢于尝试 安之前行刚进大学时,王叶伟加了八个学生组织,如学工社、青年人大、校学生会学习部、红船通讯社、团委组织部、院刊等等。到了大二,虽然课业繁重,但是王叶伟也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些学生组织。“学生工作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给自己提供了一个为同学服务的机会。我希望通过给自己施加一些外部压力来激发自己的潜力,也可以在不断尝试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虽然理想与现实常常不在同一平面,但理想存在的意义恰恰在于使现实不断贴近理想。”对于自己目前仍在坚持的学生组织,王叶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进入大学是一场转型,大学既要储备知识,也需不断思考。“只有在走过一些路之后,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不至于陷入迷茫的漩涡。”
  王叶伟对近代史兴趣浓厚,平时也爱关注国际政治,力图贯通古今。“近代史与现代史有一定的相关性,近代对现代的影响很深,历史是会有惯性的。不但历史的各个板块是相互影响的,历史与其他学科也是触类旁通的。”王叶伟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历史的日常课程中,而是通过大量阅读,并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接下来的大学生活,我希望自己在学习和学生工作方面不断进步,多读书,勤思考。”
  (作者均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