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中国通”麦金农看中国

期次:第1315期    作者:罗明夫  学生记者  毛燕  ■记者   查看:246




  6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亚洲研究中心史蒂芬·麦金农(StephenR.Mack鄄innon)教授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由陈翰笙和冀朝鼎职业生涯引出的一系列问题》为题,从活跃在外交领域的陈翰笙和冀朝鼎的个人命运入手,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作了分析和评价。论坛主持人冯惠玲副校长对他的评价是“麦金农教授果然不愧是‘老牌中国通’”。7月3日,校报记者在校内水穿石咖啡吧采访了这位美国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
  ◆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变化太大了!”麦金农教授操着一口流利中文感叹道。作为上世纪70年代就来到中国的第一批美国历史学家,他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回忆起与中国深厚的缘分,他说,“很久以前,确切的说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比较紧张,就在那时,我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我发现国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很多资料太简单。那时我在耶鲁大学,刚开始,我是研究北美历史和欧洲历史的,那儿有两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教授,他们对我的影响很大,在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下,1961年,我获得了到香港和台湾学习交流的机会。后来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越来越感兴趣。”
  1972年,作为反越战为主的关心亚洲委员会的成员,麦金农第一次应邀来中国访问,周总理接见了他们。回去后,他取得了研究中国历史的奖学金。1979年到19981年,麦金农作为 《人民日报》邀请的外籍专家,与前妻前来中国工作,妻子在新华社工作,他参与了培养《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的工作。当记者夸他中文说得这么地道时,他说,没有女儿说得好,因为当年女儿10岁就来中国,在北京芳草地小学上学。回忆那段特殊的经历,他说,“1979—1982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时期,在对外开放的程度、范围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研究的切入点麦金农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当代中国史、国际关系、当代中国人物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等。其代表著作有《晚清权利与政治:袁世凯在北京和天津 1901-1908》、《武汉,1938年:战争、难民、现代中国形成》等。谈到此次为什么选择陈翰笙和冀朝鼎这样的两位人物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研究的切入点,他说,他们俩是一个中国外交史上的悲剧,他们都曾经是中国早期优秀的留学生,是早期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骨干,与宋庆龄关系密切,陈翰笙在莫斯科入党,是通过康生介绍的,康生的第二任夫人是陈翰笙的学生。他们在国际舞台都展现了很强的外交能力,是优秀的爱国人士。但在50年代的外交政策下,两个人的才能都没有得到发挥。在中国与印度战争的关系问题上,陈翰笙是很有发言权的,但在有关中印战争的问题上,却没有任何人向他征求意见或建议。
  他认为,“这两个人的经历可以说是中国外交历史上的悲剧,所以我认为他们不是一个小人物。”
  麦金农教授说,现在的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参与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为众多国际组织做了很多事情。在中国外交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陈翰笙是做出了贡献的。陈翰笙在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上有很大的贡献,他曾经积极促成《中国农村》的编写与出版。
  ◆中国发展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谈到中国发展软实力对世界的影响,麦金农教授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象我所在的大学,过去研究法文、德文的人居多,现在有许多人在研究中国的语言,我开设关于中国历史的讲座每次都有100多学生听课,在我所在的大学有6万多学生,我们设置了中文系,系统研究中国语言的学生有两三百人之多,在我带的研究生中,就有七、八人是研究这一领域。”
  麦金农教授强调,中国的软实力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孔子、孟子和道家思想以及中国的禅修等,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最近20年中医在国外越来越普及,一些国外医院选择了中西医结合。
  麦金农教授说,“有人说未来世界的文化主流是东方的或西方的,都不是客观的。世界是多元的文化,在文化的发展方面,多元性与独特性并不是矛盾的,多元性、开放性、民族性是可以相互包容的。”
  ◆寄语人大师生谈到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印象,麦金农教授谦虚地说还了解得很少。他说,“80年代,我和人大新闻系的教授方汉奇很熟,他对中国古代报纸的研究很有价值;戴逸也是我熟悉的学者,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袁世凯的研究,他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启发。”
  麦金农教授认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应该有很好的社会科学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学、历史、心理学等等,应该都受到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在学科分布上,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加强国际交流,麦金农教授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国际交流很重要,交流中的比较、学习尤其重要,在比较中找出差距,研究自己,才能不断提高。”他还强调,“向外国学习不能单纯地模仿,因为别人有别人的情况,模仿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不通的。单纯的模仿,很容易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当记者请他为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国际交流的师生提出建议时,麦金农教授给出的答案是:第一,在出国之前,有必要对目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会对你有所帮助,包括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具体的实地体验都很重要。第二,要注意不仅仅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同时要了解当地人的态度。麦金农举例说,“在我所在的大学,我遇到一些中国留学生,他们会说‘你们外国人’,会认为别人是外国人。”麦金农教授笑着说,“这种说法是不是有问题?谁是外国人呢?”他认为,“现在民间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多,中国人特别有礼貌,说话办事比较委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