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西曦,新闻学院2011级本科生、2015级硕士研究生。已发表学术论文6篇、获得科研竞赛奖项6项;曾先后在院学生会、研究生会担任主席、副主席等骨干职务;出国出境交流学习2次,进行社会实践调研4次。曾荣获国家奖学金、我校学习类特等奖学金、吴玉章奖学金等奖项,被授予我校“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毕业十星之“学习之星”以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余项。

和自己有个约定

专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邝西曦

期次:第1610期    作者:学生记者 李欢   查看:1046




  2011年9月开学报到时,邝西曦仰望着明德楼,在心中默默地问自己:“在人大,我还可以保持优秀吗?”她和自己有个约定,“或许不追求成为超级学霸,但一定要追求内在的实力。不一定成为最好,但一定要有对最好的追求和行动。”经过六年的求学路,邝西曦为自己的约定交上了第一份成绩单。
  追求内在的实力在邝西曦心中,人大是产知识、出大师的地方,对于求学者,这里有宝贵丰富的资源。因此,她认为在人大的求学路上,求知应是第一要务。
  刚入大学,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邝西曦也曾不知所措,甚至跟不上进度,但她从未放弃每天的预习和复习,认真研读老师推荐的每一本书。通过不断反思并改进方法,邝西曦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经过努力,邝西曦在本科生阶段的平均学分绩是3.93,研究生平均学分绩3.97,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与此同时,邝西曦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学术研究。在学院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邝西曦先后在《新闻记者》、《当代传播》、《新闻与写作》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对话式传播与新闻工作者角色之变———由“僵尸肉”新闻真假之争谈起》、《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热点观察》、《泛众传播视域下的新闻真实》等6篇论文。
  “学习知识应该做到学以致用”,2012年,邝西曦开始尝试微电影创作,作品《短信》入围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作品《爱情不科学》在华人地区规模最大的学生广告比赛时报“金犊奖”获平面广告优选奖。为了用新媒体见证历史的深刻,邝西曦曾历时4个月采访了五位耄耋之年的抗美援朝老军人,采集了1068分钟的视频素材,在“接力杯”跨媒体竞赛中,个人作品《抗美援朝 历史记忆》获一等奖第一名。
  提高行动的能力邝西曦对于“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情有独钟,在她心中,“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人大的校训,也是一代代人大人身上表现出的优良作风。
  为了更早地融入社会,更多地接触实际,邝西曦选择用专业对接职业,把实习落到实地。大二暑假,邝西曦找到了大学中的第一份实习———新华社国内部中央采访中心。在这里,她走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为了尽快进入状态,她一边自己看书,一边请教老师,主动承担任务。几乎没有吃饭时间、没有周末休息,恰逢感冒也带着低烧持续工作,一天连续发稿2-3篇。之后,邝西曦又先后走进国家部委、深入街道企业———从教育部“开学第一课”到中央政法委首个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从公安部破获特大QQ诈骗案到中国建成全球最大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她参与采访写作的近四十篇新闻稿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政府网等数百家媒体采用;实习感悟刊登于《每周通报》,成为国内10年来首次通报的本科生实习总结。
  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课题中,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媒体使用倾向”这个课题,她和同学深入到河北新乐县和阜城县、山东潍坊市等地的12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与留守学生面对面交谈,并到他们的家里走访。2013年,作为“中学生手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研”领队,邝西曦带领团队来到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的4所民族中学,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由于素材丰富而具体,她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最佳实践团员、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邝西曦很感谢自己参与的这些实践活动,她说:“这些实践活动,使我去掉了娇气、接上了地气。”
  邝西曦是新闻学院第一届党代会党员代表,并在2013年参加了人大高阶团校的学习。她用这些经历践行着与自己的约定,“我相信成功的人生是由一个个约定构成的,每一个约定,都有一个从预约、履约到续约的过程。今年六月,我就要离开这座深爱的校园了。我希望自己能永远朝气蓬勃、永远脚踏实地,证明岁月没有虚度,证明成长还在继续。”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