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用人文精神雕琢自己

期次:第1621期    作者:郑钰   查看:58

  6月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受邀作为校友代表出席并致辞,他提到我们不仅要掌握科学思辨的能力,还要心中长存人文精神的火种,think,big,think,long!近年来,人文精神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人文学部主任袁行霈在北京大学2015年开学典礼上演讲“呼唤人文精神”;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周国平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那么,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
  人文精神简单地来说就是以人为中心,思考“人”的“存在”,关注“人”的生存意义。中国古代就有着“人文”传统,《周易》中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的就是以人文来教化天下。冯天瑜认为自周以降,中国便确立了与天道自然相贯通的人文传统,形成一种“尊天、远神、重人”的文化取向,并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性格。关注人文精神,就是关注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无用之大用。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本源,在人类历史的进步历程和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自然科学相比,人文学科的成果很难被直接转化成给社会带来财富的生产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可恰恰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人为“人”,开始关注社会的发展、思考人类的去向。
  人文精神是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的精神底色。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人文精神在人民大学的骨子里,从陕公走来的她,秉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不变宗旨,凝聚着国家的嘱托和人民的诉求,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人文精神在人大人的血脉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的人们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回应重大理论问题,把个体追求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他们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付出努力的“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这种人文精神,让人民大学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涵养人文精神是多学科融会贯通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众所周知,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他与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一同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更是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他将从几何学中发现的规则运用在哲学思考上,提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我校从2015年开始进行人文大类招生,开设“人文科学试验班”,进行文史国哲马五院联合培养,之后在大二进行分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人文班的学生不仅获得了五个专业的入门知识,也能在看待问题时有不同的思维角度:例如,在看待历史事件的表达时,可以从作者所用的语言背后深挖其意义,又可以从哲思层面探讨主导这种事件表达背后的思想观念。这样一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来源于不同学科的交互。
  大学生要用人文精神雕琢自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在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点亮自己心中的灯塔,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作者系历史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