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和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

———访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本科生孙思洋

期次:第1624期    作者:学生记者 王文昕   查看:39




  孙思洋,我校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三学年总GPA3.95,名列年级第一(145人);总专业GPA3.96,名列专业第一(26人)。大学期间曾获国家特等奖学金、宝钢教育基金奖学金、国家留学基金委赴圣安德鲁斯大学交流学习奖学金、桑坦德银行优秀交换生一等奖学金等。曾获我校第二十二届辩论赛冠军及总决赛“全场最佳辩手”、我校社会调研“最佳成果”、“杰出个人”;曾获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北京市市级立项等奖项。拥有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拉美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中国青年报》国际部、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等多份实习经历。
  “成为一个有质感的人”
  “在国际关系学院的四年学习,让我逐渐变成一个有质感的人。”谈及国际关系学院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时,孙思洋微笑着说。
  之于孙思洋,“成为一个有质感的人”意味着,思考不仅有深度与广度,亦有感性与温情。
  在国际关系学院的学习中,孙思洋阅读了大量的专业的书目,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学习上一定要用心和努力,我不觉得自己是足够聪明的人,但是我认为自己足够努力。”孙思洋在本科阶段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目,在阅读书籍中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大学是塑造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场所,国际关系的学习带给我的是一种理解世界的塑造。”孙思洋坦言。
  在学习中,孙思洋勤于反思,纵深了思维的深度。在遇到问题时,她善于从自身寻找原因。即使在取得好成绩时,她也会清醒的分析自己对于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反思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
  在思考国际问题时,除了理性的分析,孙思洋也会站在“感性的角度”。“国际关系学院的学习也可以是充满人情味的。”孙思洋曾参与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拉美所战后和平建设项目的实习,她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战争对民众心灵的影响。“战后重建不仅是经济援助,还是人的思维的重新构架。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上层建筑崩塌,更是人的心理的重创,这是外来援助所弥补不了的。”逐渐地,孙思洋学会了用“感性”的视角分析问题。
  国际关系学院的学习,让她的思维厚重与温情兼具,“成为一个有质感的人”。
  “坚持”与“问心无愧”
  “坚持”与“问心无愧”是孙思洋本科生活的两个关键词。
  “大学时间有限,必须面对各种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机会成本,在做选择的时候,需要放弃一些东西。‘坚持’让我选择做一件事情,就尽力把它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程度。很多事情不是有付出和努力就有结果,但是做的事情能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就足够。坚持做一件事,哪怕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但在努力的过程中觉得很幸福、很充实,就够了。”谈及“坚持”与“问心无愧”,孙思洋这样说道。
  孙思洋在辩论队的经历是“坚持”与“问心无愧”的最好写照。
  辩论占据了孙思洋大一大二大部分的时间。孙思洋在辩论队中担任“一辩”,为了使辩论稿条理清晰、易于理解,一篇立论稿常常要改到八至十遍。为了准备一场辩论,为了在海量资料库中搜集最需要的资料,并思考资料能转化出的最恰当的例子,她有时凌晨3点才能合眼,早晨7点多又要赶去上课。如此高强度的准备,孙思洋从未想过放弃,一路微笑而自信地坚持着。
  孙思洋在辩论场上曾取得过十分优异的成绩,曾获我校第二十二届辩论赛冠军及总决赛“全场最佳辩手”。“曾经我以为辩论就是争锋;后来我发现辩论是传播,是将平日所学所思表达出来,再后来我发现辩论更多是谦卑和聆听。在这条路上,收获的喜悦和徒劳无功的惆怅并存,成长向来都是美丽的疼痛。”
  把自己的选择做到最好,这是她的坚持;看淡结果,看重收获,这是她的问心无愧。
  探索不一样的天地“我喜欢尝试做不一样的事情,喜欢探索自己,挑战新鲜事物。”
  本科四年的时间里,孙思洋从未停止过向外探索的脚步。
  在大二的寒假,孙思洋来到哈佛大学作为UNHCR的伊朗代表参加2015年哈佛模拟联合国大会。这是她第一次来到美国,第一次遇到了如此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看着各国代表‘谈笑风生’,自己真是又急又气。”在这次经历之后,孙思洋明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开启了精彩的海外探索之路。
  在大二的暑期,孙思洋来到了斯里兰卡参加国际义工项目,探索海外义工项目。在那里,她参加了两个项目,一是负责在斯里兰卡幼儿园协助老师管理课堂秩序,二是负责海龟的保护工作。在大三学年,孙思洋来到了英国的圣安德鲁斯大学交换,探索海外的大学生活。
  在交换过程中,她学习到了更多与人交往的奥秘,在那里,她真切地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的深刻感情。交换期间,她的室友是一位墨尔本大学的学生,室友鼓励她在课堂上勇敢地去表达,陪伴她准备课堂展示,并提出意见,帮助她修改论文。身处异国他乡,室友的陪伴让她倍感温暖,并相信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更深刻的纽带。
  交换的日子里,她探索着怎样把生活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她每天坚持记录日记,留下生活中的感受,最终留下一份近十万字的日记。她有时也放缓脚步,课余时间里,她曾一个人背起行囊“穷游”英国。她最喜欢的城市是巴斯,在那里的浴场泡温泉,看着夕阳一点点落下来,舒服享受,这是她忙碌生活的一种调剂。
  “心和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她说。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文昕)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