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汉学世界的德国学者

访我校哲学院客座教授、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谢林德

期次:第1641期    作者:记者 姚思宇 学生记者 陈炳旭   查看:31





  “一位研究中国哲学的谦和君子 ”, 这 是 上 过 谢 林 德(Dennis&Schilling)教授“中国形上学”课程的同学们对他的描述。喜欢庄子,了解唯识宗,自由行走于轴心时代与新儒学之间,对先秦文学理论和中国妇女史也多有研究……这位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学者自20岁与汉学结缘,至今已在汉学研究领域耕耘了35年。
  自见桃花,至今不疑“起初,我是对数学感兴趣的”。从小数学成绩一直很好的谢林德未曾想到,高中时修习俄文的经历让他对东方文化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考入符兹堡大学后促使他选择进入“汉学系、日文学系与哲学系”,从此与汉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那以后,我便不再学数学了”,谢林德笑着说。
  在符兹堡大学汉学系学习期间,谢林德遇到了一位来自中国广东的老师,“他学识渊博,精通中国古代文化,虽然当时我们使用的教科书版本很旧,但他讲解的《大学》《中庸》令我印象深刻。”从那时起,谢林德开始接触并深入学习古代汉语,并对中国哲学投去了更多的目光。
  1985年,谢林德只身来到中国,进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开启了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在这里,谢林德凭借自己的努力,第二年就攻克了语言难关,在参与了大量原典课程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解。
  回到德国后,谢林德进入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日文学系与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同时担任东亚学研究所Wolfgang&Bauer教授的研究助理。1993年,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谢林德曾前往台湾开展学术交流,并于1996年在Wolfgang&Bauer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占辞与数字:汉朝占书〈太玄经>及〈易林>———有关〈易经>问世至明末以来其演变、模仿及创新之探讨》,获得博士学位。
  回顾起自己的求学之路,谢林德认为,是起初最直观的“不懂”促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进而推动他努力去理解这一文化背后的思想与逻辑。“汉学的目的是考察文献,而哲学则为其提供方法论的支撑,我的兴趣在中国哲学,我想要考察的是发展变化着的观念史。”
  道无终始,学无际涯1996年,谢林德开始担任慕尼黑大学东亚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正式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比较哲学,特别是轴心时代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中,发表了多篇有关儒家思想的论文。在Thomas&H·llmann教授的指导下,谢林德于2002年开始关注中国近代思想史,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教授升等论文《佛教唯识宗在清末政治哲学思想中的回复与接受———论谭嗣同(1865-1898)与章炳麟(1868-1936)之著作》,由此取得了在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开授课程的权限,升任副教授。
  2008年,谢林德受邀再次前往台湾,先后在开南大学、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授课。2011年,他回到慕尼黑大学汉学系,翌年便取得了特聘教授的任命。这一时期,他出版了潜心多年的译著《易经———新德译本》,并发表了《“天下象征”———探讨易卦的政治意义》《〈论语>句子之间之并列句法连接结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扬雄对〈老子>的诠释及其影响》等多篇论文,此时的他已经能够在中国哲学的世界中自如行走。
  谢林德与人民大学的结缘是在2003年,他参与了由人民大学哲学院姚新中教授主编的英文版《儒家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撰写了“蔡沉”“蔡元定”“九峰学派”“西山学派”等当时鲜有海外汉学学者涉足的有关宋明理学的条目。2016年9月,谢林德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了哲学院的一名客座教授。
  说起对人大的印象,谢林德表示:“人大是一所气氛很活泼的学校,有很多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哲学院,谢林德经常与西方哲学教研室的同事一同举办读书会,与来自其他高校的哲学学者共同举办研讨会,“如果人大图书馆开放借阅的文献能再多一些就更好了”,谢林德笑言。
  引重致远,以利东西如今,谢林德在人大哲学院开设的主要是面向研究生的课程,如“魏晋玄学”“海外汉学”“中国形上学”及全英文课程“中国哲学史”等,接下来也计划面向本科生开课。每节课,他都会印发自己归纳的讲义,上面除了有大量竖排繁体汉文文献外,还包括诸多外文参考资料。因为,在谢林德看来,融通中西能够帮助学生从另一种视角去看待自身的研究。“我曾参加过北大举办的国际哲学研讨会,中文组和英文组之间几乎不太沟通,许多基本观点也有着很大不同,例如老子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等等,这样的隔阂是研究背景和语境不同造成的。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融汇东西方学术观点,进而拓宽哲学研究的向度。”
  开放的胸怀和卓越的语言能力让谢林德的学术思维非常开阔,很多时候他都能从一些意想不到的角度发现新问题。在一次和学生探讨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时,不同于以往学者们仅关注阿甘本与施米特、本雅明之间的思想脉络,谢林德还发现阿甘本的生命观对审视中国先秦哲学生命观的明显助益,真正使思想产生跨文化、跨语境的互动。
  谢林德的办公室位于人文楼,是一方简单而纯粹的天地。他的书柜和书桌上总是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文献,《周易》《荀子》《南华雪心编》等等是他时常翻阅的研究资料。“学术最大的动力在于兴趣,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始终对学习保持兴趣,并注重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根据兴趣去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