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出版座谈会召开

期次:第1652期       查看:52




  本报讯 (记者刘宜卫 学生记者林宇箫)4月25日上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出版座谈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委会主任靳诺,校长刘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委会副主任吴付来,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刘兰肖,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秘书长格哈尔特·胡布曼,我校一级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顾问陈先达出席。会议由吴付来主持。
  辛广伟在致辞中向人民大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写队伍表示衷心感谢。他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是千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之一与国内唯一一家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编辑部的高校和出版社,人民大学与人民出版社承担着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责任与使命。此次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整体性视野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靳诺表示,作为学校重大科研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出版历时五年,是编纂出版团队共同心血的结晶。尤其要对倡议编写这一丛书并在生前一直关注和指导十卷本编纂工作的庄福龄先生表示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未来学校要抓住这一契机,把十卷本的编写出版工作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高质量做好后续工作。希望与人民出版社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许正明表示,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出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学术界、出版界的一件盛事,也是献给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一份厚礼。此次规划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充分显示出中国学者的学术力量,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从马克思主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精神,又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未来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汲取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谱写新的光辉篇章。
  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刘兰肖代陈亚明主任发言。她表示,国家出版基金设立于2007年,10年来始终致力于增进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出了一批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读者认可的精品项目,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由国家出版基金提供资金支持,项目呈现出价值重大、注重创新和质量有保障的特点,它的出版面世为国家出版基金增添了一项优秀项目成果。
  格哈尔特·胡布曼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是其所见到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丛书不仅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脉络,更将马克思主义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思想背景中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陈先达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有“发展”,又有“历史”,内涵丰富、内容庞杂,如何处理各种矛盾与关系非常关键。研究发展史既要清楚发展过程,又要彰显时代特点,结合具体背景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编写队伍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专家研讨环节由我校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哲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总主编郝立新主持。
  教育部社科司原司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总主编杨瑞森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的出版是献给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人大重要的学术成果。它是长期研究成果的积淀,具有深刻而厚重的特点。希望未来丛书能走向海外,取得更大国际影响力。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总主编梁树发表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的出版离不开人民出版社的支持,离不开学校、学院以及编写队伍的大力投入。丛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170余年发展历史,内容多达十卷,学术价值非常深远。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主编张雷声与第三卷主编张云飞等分别围绕丛书出版特色及学术价值等进行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