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忘的人大选修课

期次:第1667期    作者:■王宏杰 宫创 郑霄 汪俊 宋国锋   查看:32

在人大本科四年里,稀里糊涂上过好多课。因为多数课程面向全校,所以很多选修课反而成了大家毕业之后共同的谈资。

90年代人大的很多选修课质量极高,坊间还有选修课排行榜,热门老师的课程极为火爆,往往一座难求,老师们或诙谐或儒雅或睿智或飘逸,在人大声名远扬。

很多人第一次去上金正昆的《涉外工作礼仪》,会被3101大教室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吓到了,过道上窗台上站的全是人。金老师上课一律西装革履衬衫领带,每讲一个题目,总是自己现场模拟情景,自问自答,然后突然一个包袱抖出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讲课基本就是段子合集,配合略沙哑的声线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效果跟相声专场没啥区别。

讲课的内容都是很简单实用的小礼仪,比如西服的扣子怎么扣啊,袜子怎么穿啊,衬衫要买几粒扣子的啊,领带夹夹在哪里啊,每个知识点都在哄堂大笑中结束。当时很佩服金老师的是,一些很琐碎的东西他都能研究出很大一套理论,比如“打电话谁先挂”就能讲一个小时,人情练达皆学问。不过那时候学生里有西装衬衫的不多,更别提领带了,金老师的高端礼仪其实离我们这些穷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

不少礼仪要求记在心上但完全实践不了,比如金老师有课专讲“男人看腰”到底怎么看?核心要义就是一个男人腰上挂的东西数量跟他的社会地位成反比,有品位的男人腰带上是不挂东西的。后来在东区开水房见到金老师打开水,裹着个绿色军大衣,寸头依旧,看来每个高端礼仪下面都藏着一颗平凡的心。

因为上了大学,课业一下轻松不少,于是阅读填补了大量时间,对于男生来说,金庸的作品是首选,几乎每个宿舍都有各个版本的金庸小说,卧谈会上金庸也是经久不衰的话题,于是,冷成金老师的《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也就顺带着成了必修的选修课。

还没上课,大家就被“冷成金”的大名吸引,这听着就一位大侠啊。这门课因为选的人太多,经常需要抢座,很多内容印象至深:比如金庸小说“大俗大雅至幻至真”的基本特色,冷老师认为《鹿鼎记》最实,《天龙八部》最虚,《倚天屠龙记》文笔最美的评价,很贴合看官的观感;比如武是手段,侠是目的,武与侠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为什么郭靖大侠练符合儒家精神的降龙十八掌,而东方不败却练了葵花宝典;比如金庸笔下的七种爱情模式:郭靖黄蓉补偿型,韦小宝庸俗型,段正淳未来型,张无忌内弱型,李莫愁变态型云云……

而每次谈到中国男人的内弱,冷老师总是双目紧闭,双手使劲揉搓着脸颊,恨铁不成钢的痛苦至今历历在目。听了冷老师的课,明白原来金庸笔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都有深厚传统文化支撑,顿时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在上课时偷偷读金庸原来不是毫无意义的。

现在,每次在火车上飞机上或夜深人静百无聊赖时第n+1次阅读金庸时,就会想起冷大侠那悲悯的眼神。

单少杰老师是哲学系的异类。他的《政治哲学导论》名字令人生畏,不过评价很高,很受推崇。有些同学每次上完他的课,都会在宿舍走廊里不住赞美,出于好奇,一些同学跟着跑去旁听单老师的课。发现原来单老师并不是真正上课,因为课程刚刚开设,没有什么大纲,单老师在课堂上肆意挥洒自己对学术的激情,在理论哲学史和哲学学说中天马行空,康德、萨特、尼采;认识论、本体论各种名字、名词冲击着哲学小白的神经,通常他会诵读手稿,读一段,讲解一段,听了一节课即被惊到,原来哲学可以这样写这样解读。

单老师脑袋很大,前额高起,一头凌乱的头发,一看就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低头读着手稿,读到精妙处,他啧啧地一甩头发,仿佛也被自己的文笔折服。一个哲学家,用文学家的语言,写就了本该历史学家完成的课题。多年以后,同学们谈起他,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那个年代的选修课,每个老师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现在想来真是幸事。毕业多年后,在CCTV上也偶尔能看到金正昆和冷大侠的讲课,但总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也许他们都把最美好最本真最激情的自己,留在了20多年前破旧的人大阶梯教室,留在九四人大学子们的心里。

想来也是我们那代人的福祉,20多年前的我们,选课没有什么功利性,从一些稀奇古怪的课程选择就能看出这一点。

有人选了徐之明老师的《苏联政治领袖论》,初衷是奔着去听历史人物故事的目的。第一节课,教室里大概只有六七个男生,进来一位个子高高、白白净净、戴着眼镜的年轻老师,中央发际线很高,这点倒挺像苏联政治领袖的。他三言两语进入正题,要开始讲第一位领袖,列宁。

他说出这个名字,“列宁,怎么说呢,”然后沉默了好久,好像在努力找一个最合适的断语,几个同学被吊足了胃口,全都用期盼的眼神静静等待着,终于,他皱着眉头,下定决心,严肃地盯着地面,开口了:“就是一个’坏孩子’!”大家目瞪口呆,第一次听到有人用这种位阶的小词来评价伟大导师,然后,大家都笑了,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徐老师却没有笑,接着解释,列宁出身于富有家庭,父亲获得过贵族称号,但从小就很叛逆,一直在“搞事情”。一节课听下来,大家发现原来徐老师那严肃的知识分子外表下,掩藏不住的是一颗火热的八卦之心,还有不时冒出的冷幽默,这就是个国际版的评书连播啊!从此一次不缺,听完了整部评书。

那时的不少选修课形式多样,像哲学系的刘璞老师上古典音乐欣赏,每次上课带着一个单卡录音机到3101,没有艰深的理论,虽然也有对艺术家和作品的背景介绍,但是更鼓励同学们用心体会音乐的美好,寻找自己的共鸣,刘老师自己每次播放音乐的时候也会陶醉其中,这种课程委实是身心愉悦。(作者均系1994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