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初心 养正致远

访2018年北京市“师德先锋”、法学院教授胡锦光

期次:第1671期    作者:记者 刘晓阳   查看:118

  胡锦光,我校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法学院副院长、《法学家》杂志副主编、科学研究处副处长、我校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在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讲台上一站就是三十余年,方寸天地间,胡锦光讲宪法,追古博今,论法析理,气象万千。课堂总是爆满,或戏谑诙谐,或渊博庄重,情理律法,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在一屋子的年轻头脑里层层铺展开来。这是几乎所有从明德法学楼走出的人大学子所特有的集体记忆。

踏上讲台第一天,胡锦光就确立了自己的职业坐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数十年如一日,他将名利置之度外,以中和之道养浩然正气,师者之风,内敛于心。

为师,因材施教

胡锦光给本科生上课,第一堂课,约法三章,似乎已成为惯例。

开场白便“打开天窗说亮话”———

“我的课不点名,大家不用害怕;考试与讲课也关系不大,来不来没什么所谓;考试范围通常都会提前告诉同学们,只要认真准备了都能顺利过关。”

学生们后来将这三条做了总结,一曰无惧,二曰无谓,三曰无碍。

1986年,胡锦光留校执教。一个学期讲完之后,学校里评选十大优秀讲课教师,学生投票选出了“助教胡锦光”。从那以后,讲台上日复一日的打磨与切磋,让胡锦光的课越讲越好。2008年,胡锦光荣获“第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站了大半辈子讲台,对学生,他有足够的耐心;对教书,他有自己的章法。

在胡锦光看来,学生年级不同、性格不同、志趣不同,教法也大不一样。教本科生,重在充实知识、增加储备,他用最前沿的学术资讯更新学生的学术谱系;教硕士生,重在分类引导、各有侧重,他用扎实的学术训练开启他们的学术大门,更兼用精干的专业实操铺就学生的职业道路;教博士生,他则重在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学术水准,用最一流的学术研究绘就学生的学术蓝图。

2011年,他指导的博士生王书成凭借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合宪性推定论———一种宪法方法》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胡锦光也因此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胡锦光时刻告诫学生要坚守学术原则,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执教三十余年来,由他亲自指导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共计百余人。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门下弟子,更在担任法学院副院长期间,全力推动法学博士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明确培养细则,人才培养质量节节上升。

为学,水滴石穿

胡锦光的办公室里,两侧高高长长的书架上满满当当装的全是书,一摞一摞的“大部头”密密麻麻地码在办公桌上,仿佛在用重量诉说着这位中国宪法学界知名学者的学术体量。

1979年,胡锦光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此时,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思想解放的(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