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教育和法律手段,
寻找根治校园暴力良方

期次:第1682期    作者:陈逸   查看:59

去年上映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因反映了校园霸凌现象,在网络上得到了较高的关注。我们在为电影角色的命运叹息流泪时,自然也会联想到现实中的校园霸凌事件。根治校园暴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去年7月,在香港天水围香岛中学附近的凉亭里,一名14岁的少女被3名社会青年残忍施暴;8月,江苏响水县又发生一起“社会女孩”轮番殴打辱骂13岁学生的校园霸凌事件;11月,四川自贡沿滩中学一女生在操场被其他女生殴打视频在网上传播……我们不禁深思,为何校园霸凌事件会频繁地发生呢?探究其背后原因,对于找寻解决良方意义重大。

有观点称校园霸凌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差,但笔者认为应更明确解释为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不够,这与卷入校园暴力事件的青少年们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儿童暴力问题其实是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外露。有些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比如有些打人者的父母在社会上处于强势位置,而被打者的父母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使得打人者“有胆量”去打人。有些则是由部分成人漠视生命和使用暴力发泄情绪间接引起的行为模仿。

此外,旁观者无视或默许的态度也是校园霸凌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影片《悲伤逆流成河》打出的标语一样,“没有旁观者,全是施暴者”,冷眼旁观的人虽然没有亲自动手,却在精神上刺激了施暴者为所欲为的念头,击碎了被害者获得帮助的渴求。旁观者们,或者为了不引火烧身,“明哲保身”;或者内心毫无波澜,麻木冷漠;甚至有不怀好意者闲来无事以此为戏谑。当校园暴力事件出现时,总有人立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施暴者,或站在关怀者角度发出同情的祷告,却少有人能挺直腰杆,勇敢制止。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旁观者的出现呢?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二:一是出手相助可能带来危险,在面对自身也被施暴的风险时,冷眼旁观仿佛是最“保险”的选择;二是存有侥幸心理,觉得校园暴力与自己无关,永远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但若长此以往,施暴者的施暴行为被人们默许,校园暴力事件得不到有效遏制,将有更多的青少年蒙受暴力的阴影。

消灭校园暴力,要依靠教育与法律手段让施暴者受到惩治,让旁观者拥有比冷眼旁观更好的选择。

在教育上,我们不妨向国外取经。最近,芬兰的教育专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一套系统预防霸凌的“KiVa”计划,使芬兰的校园霸凌率降低了50%。这项计划包括课堂教育、电脑游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情境模拟,让孩子提前了解各种不同的霸凌情况。通过情景模拟,孩子们既能提前知道霸凌的严重后果,也可以教导他们万一遭受霸凌,在父母老师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应如何应对。教育要深入、深刻,不能仅在口头或期望于事后补救。

在法律上,我国目前并未设立专门整治校园霸凌的法律,处理这类事件只能参考《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笔者认为,我国应加快完善与防治校园暴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近来广东、安徽出台的校园欺凌治理方案就是完善规则律例的有益探索。在暴力发生时,有及时且稳妥地制止机制,对于当事人是一种保护,让旁观者也知道了“该怎么做”。

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需要一个阳光健康、远离暴力成长环境。根治校园暴力,要让施暴者受惩,让旁观者行动,要以教育、法律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防患于未然。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