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入方塘,星河落梦乡

专访2018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王翌楷

期次:第1692期    作者:学生记者 吴羲文   查看:43


王翌楷,法学院2015级本科生,曾任我校英语辩论协会副主席,法学院辩论队宣传部部长;大三参加校长奖学金海外交流项目,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多次获得国家级、校级奖学金,2018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

回想起向吴玉章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汇报自己的材料的那五分钟,王翌楷十分清晰地记得,那天,大家都穿着黑色西装,唯独他穿了蓝色西装,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汇报中讲了笑话。“大家都太严肃了。”王翌楷笑着回忆。

“台上五分钟”的背后,是王翌楷大学道路上的一个个路标。他说,准备冲刺吴玉章奖学金的过程就是一个梳理主线的机会,让自己更了解过去三年来走过的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

2015年,王翌楷进入我校“法学-新闻实验班”。这是一门交叉学科,在他看来,新闻学的实务性技巧,搭配法学的专业性知识;新闻学发现问题的素养,承接法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交互与融合能够逐渐培养他的敏锐性和严谨性。

大一时,他加入了法学院辩论队。在大学的前三年里,王翌楷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了辩论中。在他眼中,辩论是一个不断看到自身局限的过程,而恰恰如此,辩论也不断丰富了他的知识体系。获得过许多次“最佳辩手”称号的他,曾遇到许多窘境:一次辩论中,对于他所在的队伍抽中的辩题自己几乎毫无涉猎,只能硬着头皮上去答辩;而对方队伍中的两位辩手对于辩题储备的知识非常丰富,答辩的角度层次都很完备。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他所在的队伍输掉了辩论。

参加过越来越多的辩论,领教过越来越多的优秀辩手,王翌楷愈发觉得“对知识近乎痴迷的渴望”,是他所见到的优秀辩手普遍具有的品质。他很享受汲取知识的过程,也同样享受在激烈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辩论其实给我提供了一个动力,逼迫我去了解很多从前不曾想过会去了解的知识板块,让我活得更值一点。磨练技巧的阶段过后,辩论更追求的是信息与知识的不断积累。”他曾经与一位牛津大学辩论社辩手 Brain4Wong交流过,这位世界辩论冠军每天都坚持抽出三个小时进行阅读,这种求索的欲望让王翌楷十分感佩。

在辩论的过程中,王翌楷接触了很多原本比较陌生的事物,虽然有思想交锋,但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彼此理解和互相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信仰……这些差异,并不能决定对方到底是谁,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在多元思想交融中,他的心态更加包容。

回首这几年在人大的学习、辩论的时光,王翌楷说到最多的词是认真。“认真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困难的。”认真做好准备、认真享受过程、认真对待结果,正是这样的一种态度,让他的方塘,源源不断地注入活水。

独在异乡为异客

2017年9月,王翌楷飞往美国芝加哥,预备到芝加哥大学交换学习。这一年被王翌楷称作是“炼狱”,“不仅仅是学习上,日常生活和社交也是如此”。不过,这一年的炼狱生活带给他更多的,是学会了解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

“芝大的学习模式跟人大几乎完全不同,虽然每学期自己只需要修三节课,但是课业压力绝对不亚于国内。”在芝大的学期刚开始时,王翌楷非常不适应,带有不同地域口音的老师的课堂,让英语本来挺好的他仍感到十分吃力。操着印度口音的老师用英文授课,一整节课80分钟里,王翌楷大多数时间都听不懂。他只能录下课堂音频,课后回去反复再听。80分钟的课程,他往往需要花2、3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听懂,也正是在这样锻炼中,他的英语听力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有一次,有两项课程论文要求在同一天内提交,而他迟迟没有写完。“我当时真的很焦虑,打开电脑,看着论文,我浑身就开始生理性抽搐。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挺乐观的人,但是那个时候我的身体已经完全不受大脑控制了。”他决定先停笔,让自己缓一缓,他打电话给好朋友倾诉,发泄自己的情绪。“从那之后,我意识到,无论你之前多么自信、多么乐观,都要学会处理压力,你可能会遇到之前不曾有过的压力。你必须得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

在芝加哥的9个月里,王翌楷学会了修理噪声很大的马桶;学会了照着《日食记》等美食视频,做吃起来不错的蚝油鸡翅、麻辣虾滑、咖喱鸡、麻辣香锅;学会了生病时一个人照顾自己。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他,难得有这样一个独立的机会,自己解决生活中的琐碎问题。原先,他常常吐槽自己是“懒癌晚期患者”,现在他说自己终于可以称得上是“讲卫生、守纪律”的青年了。

满船清梦落星河

参加志愿活动、公益活动,对于王翌楷而言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他愿意把时间和精力奉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认为,做志愿、做公益,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感到快乐甚至是幸福,自己也能够找到自己行动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舒服的人生状态。

在芝大交换学习的 9个月中,王翌楷参加了一个自闭症儿童学校的支教项目。在那所学校,每个孩子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着自己的美梦。他支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最容易分心,喜欢独自在教室走来走去,嘴里还嘟囔着些什么,就是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后来,王翌楷终于发现,“那个孩子是在给自己讲故事”。于是,以后每每看到那个小孩开始自己给自己讲故事,王翌楷就去一旁默默地陪着他,等他讲完了,王翌楷再带着那个孩子来听课。直到一天,孩子拉着他的手,向他发出一个一起去洗手间的邀请,“那一刻我真的被打动了,尽管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瞬间,那个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孩子向我发出了这样的邀请,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了。”王翌楷谈到这件事时,语气还是充满感动和兴奋。

谈到未来,王翌楷说自己还是会把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继续做下去,这些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大学阶段的经历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无论是辩论交锋、交流学习,还是各类志愿服务,都如他前行道路上一个个纪念的灯塔,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梦想很多,他愿意一直去追寻;星河很大,他愿意不断探索。(作者系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