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威尼斯时在想什么

读地中海三部曲之《财富之城》

期次:第1692期    作者:  ■欧麦尔   查看:67

二月以来,还是忙里偷闲读了不少书,有很多思考。我想好书是有三种不同境界的,第一层是补足之前不知道、不了解的新知识;第二层是看完后使自己陷入思考,与其他书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逻辑网络,遇到相关问题会再次翻读;第三层则是到了艺术的境界,会让人爱不释手,每读之,思考之,感怀之。能全部满足三点的好书着实不多,我最近读到的很多书都属于第二种,地中海三部曲(《1453》《海洋帝国》《财富之城》)正是这样。

今天我们谈威尼斯,更多的是赞美它是这样一座美丽又神秘的“水上之城”,或是联想到莎翁笔下的“商人群体”,又或是它曾在东西方商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这本书,唤醒的则是那个在历史的进程中无可替代的威尼斯,“护城神”圣马可的旗帜曾引领地中海潮起潮落数百年。

威尼斯海权雄起于东西方贸易,根植于地中海与亚平宁半岛的天赐,随后,在教皇发动的十字军东征中,作为一个稳健的后入者,威尼斯并没有自己的宿敌热那亚那样积极。但在1204年,威尼斯人注下八万五千银马克的豪赌,资助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入君士坦丁堡,确立了威尼斯的海洋霸权。这样的豪赌有些“反威尼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船长、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的个人魅力和决心,年逾八十、双目失明的他,彼时却依旧有着精明的头脑和统帅的能力。在他的帮助和要求下,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的十字军占领了匈牙利的扎拉城;他又利用东罗马国内讧,指使十字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威尼斯共和国由此占据了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

1379-1380年的基奥贾攻防战,是更具威尼斯烙印的战争。无论局势如何险峻,所有部署的工序化、条理化、制度化一如既往,这种行事风格已作为一种品质,注入到每一个威尼斯水手的血液中。因此,即使是在最危急的时刻,信念依然不变,圣马可的旗帜注定继续飘扬。基奥贾攻防战之后的威尼斯,更是将海洋霸权的精细化做到了极致,这是从每一个威尼斯商人到船队、到兵工场、到海洋贸易、到国家内政外交的精细化。正是这种精细化的管理,确保了威尼斯的荣耀和利益不断拓展。

总的来说,威尼斯的海洋霸权基于两点:第一,东西方商路以地中海为中转站;第二,中东地区各大势力相对的战略平衡,核心是一个相对弱势的拜占庭帝国守住君士坦丁堡。然而,后期的威尼斯太过稳健,太过商业化,失去了应有的战略眼光和决心。英国早期与西班牙、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的时候,曾经依靠海盗,但大英帝国最终能够更上一层楼,是凭借更高的眼界和胸怀,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威尼斯共和国则未能控制商人们,反而被商人控制———从这点来说,威尼斯的国家体制有着天然的劣势,这使它缺少一种超然的国家品格,不能看到和采取更高水平的战略抉择。虽然新航路的开辟对威尼斯海洋霸权的打击极为致命,但威尼斯在奥斯曼帝国崛起中的表现,已经显现出自身政治体制和国家架构的落后。1450年前后,威尼斯在面对奥斯曼的崛起时犹豫不决,1453年,当新月旗帜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升起后,就注定了威尼斯海洋霸权的衰落。

作为“第二种好书”,《财富之城》给人的思考很多。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第一,让我思考海权与陆权的关系,威尼斯与奥斯曼的关系,威尼斯与法兰西的关系;第二,思考威尼斯与西方殖民统治的关系,特别是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西方列强对全球的殖民扩张;第三,思考威尼斯在东西方世界互动中扮演的角色。我想,在思考大国崛起历程和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课题中,威尼斯必有一席之地。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