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的陕北公学思政课

期次:第1692期    作者:■周晨曦   查看:136

在“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那个年代,高举抗日旗帜,万众瞩目的延安是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实践理想、报效祖国的热土。在这一背景下,1937年 7月,中共中央亲手创建的陕北公学为响应时代需要培养人才的号召,首创了成体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追溯这段历史,笔者走访了我校校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周石教授开门见山地说:“陕北公学是最早系统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校,是思政课的源头”,“这不仅是为满足全民族抗战需要而培养干部,更是为谋求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而培育人才”。随后,在老师们的娓娓道来中,战火里诞育的陕公思政课被逐渐还原出来。

老校长成仿吾曾说:“我们的政治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和旧学校有着根本上的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革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王学军老师谈到:“在当年,要使这些来源复杂的青年人成为共产党队伍的中坚力量,首先要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信仰。为此,学校采取综合教学措施,帮助学生读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它分析中国现实,解决中国问题。”为此,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语出成仿吾《战火中的大学》)。

陕北公学组建思政课程,既包括时事政策课、政治理论课、马列经典著作选读课、思想品德课、党课等课内教学,也包括劳动课和社会调查课等课外实践。陕公的时事政策课常常由中央负责同志来讲,毛泽东同志曾先后9次为学生作时事报告。据成仿吾校长回忆:“毛主席讲过‘中国宪法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方向’;周恩来同志讲过‘大后方的抗日形势’;朱德同志讲过‘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和发展’;张闻天同志讲过‘新民主主义文化’等。任弼时、陈云、林彪、李富春、凯丰、刘少奇、彭德怀、王若飞、王明、张国焘、罗瑞卿、项英等等都曾在陕公作过讲演。”当时来陕公作报告的人可谓群星灿烂,众多中国最高水平的演讲者给学生讲时事政策课,这在中国历史上再没有了。

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组建了超水平的师资队伍。陕公教务长邵式平曾说:“陕公的教员都是革命战斗中的领袖和优秀分子。他们中间,有的是全国敬仰的领袖……有的是新启蒙运动中的健将(如何干之、李凡夫、王若飞、徐冰、杨松、艾思奇、何定华、李唯一诸先生等等),有的是二万五千里身经百战的长征英雄(如成校长、罗校长、周纯全、陈昌浩、吴亮平诸先生),他们确实是学生导师。他们为了国防教育的创立,为了陕公的发展,建立了极大的永远不可磨灭的功绩。”

那时,学校也开设思想品德修养讲座。诸如:李维汉副校长的“论待人接物问题”,成仿吾校长“鼓励女同志要像男同志一样挑起革命和建设重担”等等讲演,都曾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1938年,张闻天在陕公露天会场发表了《论青年的修养》的演讲。他鼓励学生:“去锻炼你们自己,成为钢铁一样的战士吧!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与失败,要不怕天不怕地,要再接再厉地不屈不挠地向着你们光明的伟大的理想前进!”这堂“思修第一课”的讲稿,今人读来仍会激情满怀。

为升华课内教学实效,陕公还开设了课外劳动课和实践课。陕公的劳动课包括:挖窑洞、建校舍,以及在陕甘边界的何家山开荒种地等。开设这类课程,根本在于使学生体味“劳动创造世界”和“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意义,感悟“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陕公开设社会实践课,重在组织学生在校内或到地方政府及民众组织中参与民选活动及政权建设。事实证明,经陕公思政课、劳动课和实践课的综合培养,学生多能自觉融于群众。成仿吾曾描述:“后来许多陕公学生在群众中工作,竟然分不出谁是陕公学生,谁是边区的农民了。”

在延安,常常大风一刮便黄沙漫天。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在陕公,背包当凳子,膝盖当课桌,即使冰天雪地也在露天上课。”“吃的是小米、土豆、萝卜、白菜,7、8个人共睡一个炕。”然而,陕公的学生却个个朝气蓬勃。他们天蒙蒙亮就开始拉歌,宝塔山上、清凉山下、延河岸边,到处都荡漾着嘹亮的歌声。夜幕降临,白天紧张学习后的学生仍围坐在油灯下交流探讨。经过数月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迅速成长。周石说:“学生初到延安的身份可谓‘五颜六色’,信仰也不尽相同,但通过陕公的学习就已转变成红色的革命者。应当说,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思政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中国成立后,陕北公学的红色基因办学思想传承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全过程。时代变迁,今天的人民大学仍在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之路。为此,学校党委书记靳诺先后50多次亲临思政课课堂听课,校长刘伟亦将打造思政课“金课”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我校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体两翼”思政课教学模式。当前,高校思政课的任务更为艰巨,要求也更为迫切,正因如此,回顾陕公思政课的创设历史,对于发扬光荣传统、加强思政课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有裨益。(作者系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