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 奋力前行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首先,允许我代表第十三届委员会向亲临大会给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的教育部、北京市的各位领导和兄弟高校的各位同仁表示欢迎和感谢!受第十三届委员会的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工作。  我校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是2006年11月召开的。  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北京市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团结和依靠全校教职员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推动学校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奠定了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良好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严从实抓党建、凝心聚力谋发展,立足学校的传统和基础,谋划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  一是学校党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切实履职尽责,牢牢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不断明确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工作实效,密切与师生员工思想交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统一。十年来,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体平稳,保持了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  二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由教育部首批正式核准发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贯彻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三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落实立德树人工作。实施“新生引航”、“红船领航”、“读史读经典”、“千人百村”社会调研等教育项目,启动实施“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创新“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设“学务中心”平台,初步构建学校、教师、校友、朋辈全员辅导的新格局;加大经费、人员、设施投入,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条件。  四是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保证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导向。学校党委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领导,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推出“杰出人文学者计划”,聘用一级岗位教授,注重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地解决青年教职工住房问题,逐步提高教职工薪酬福利待遇,努力为教师潜身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五是加强对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的领导,引导师生员工坚定跟党走的信念。注重加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工作,民族和宗教工作,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工作,港澳台、归侨及侨眷工作,注重统战理论研究与宣传,积极开展统战干部教育培训;加强教代会建设,坚持党建带团建,打造具有人大特色、深受学生欢迎的团学工作品牌;努力做好离退休教职工服务工作,加强二级关工委建设,为离退休教职工发挥独特优势关爱学生搭建平台。  一是认真组织系列主题学习教育,构建从严治党长效机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中,学校党委认真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二是重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班子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严格遵守党内规章制度,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重视学院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党政联席会作用;在全国高校率先做到院(系)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全覆盖;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进一步加强,组织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持续优化;严格“推优”、培训、考察等工作程序,确保新党员的质量,优化党员队伍整体结构。  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深刻吸取蔡荣生案件教训,进一步提高源头预防工作水平,制定不同层级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以考核问责作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制定和出台可量化考核指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票否决”;不断加大执纪力度,严格党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  四是积极配合中央巡视,全面落实整改要求。2013年6-9月,中央巡视组对学校进行了政治巡视,学校党委积极配合工作,高度重视反馈意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认真制定整改方案,逐项落实整改措施,把巡视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十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本科生培养体系,2013年全面实施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推进研究性学习;积极探索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博士生四年基本学制改革;成立创业学院,加强创新创业研究和课程建设,完善教育和指导服务体系。十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  二是坚持强化特色、巩固优势,提升学科建设的水平。十年来,学校稳步扩大学科规模和覆盖面,新增本科专业16个,新增硕士点40个,新增博士点25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6个,新增博士后流动站5个;不断完善学科结构和布局,学院设置基本保持稳定,理工科学科成为重要增长点;积极推进学科特区建设;不断强化学科特色和优势,在2009年和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两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分别有7个和9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高校第一。  三是坚持质量第一、重在创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十年来,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显著增长,共获取各类项目11978项,经费达到21.7亿元;重要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十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8项,自2010年起共有32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咨政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先后有11人次受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辅导报告,一大批教师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入选国家首批高端智库。  四是坚持全面合作、重点突破,提升国际交流水平。服务国家大局,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一带一路”研究成果突出;不断拓展海外合作,合作高校和机构数量和层次均显著提升,通用性学科积极参加国际认证和国际排名,成功举办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积极搭建海外交流平台,先后参建13所海外孔子学院;积极创办国际暑期小学期,拓展交换生项目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五是坚持内聚人心、外塑形象,提升条件保障水平。学校大力拓展办学空间,实现北京“三师”校舍及土地移交,启动并加快推进通州新校区建设,完善苏州校区建设,启动深圳校区筹建;持续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十年来,年均办学经费由13.62亿元增长到32.60亿元,争取捐赠收入10.64亿元;持续推动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荣获“北京高校‘平安校园’示范校”称号;持续加强学校形象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进步的引领者、人文精神的弘扬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构建人大形象。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问题与不足。与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相比,校园面积狭小、经费支持不足、办学机制缺乏活力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性突破。学科发展还不平衡,对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能力还需加强,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的思想理论成果还不够多,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差距。党的工作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工作不深入、制度不落地等问题,对学生培养的关心关注还需加强,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够,党风廉政建设等还存在薄弱环节。  各位代表、同志们,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未来几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期,更是中国人民大学大有作为的时期。我们既要看到挑战的严峻性,充分认识到前进中的困难,又要看到难得的发展机遇,增强信心。  一是如何在国家实施建设“双一流”重大战略的历史进程中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新型高等教育办学之路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应当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探索者、引领者,我们要有这样的自觉和自信。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面临的一系列特殊的困难与突出问题有待破解,正确处理好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的关系等。  二是如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进程中承担起中国人民大学的责任使命。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我们倍受鼓舞,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的努力和贡献,继续讲好中国故事,继续做好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是学校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同时,也要看到,与党和国家的期待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和不足,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还要付出艰辛努力。  三是如何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中弘扬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在上周,中央刚刚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有着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工作基础。我们要保持和弘扬优良传统,继续做好工作。同时,也要看到,学校基层党建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仍然有许多课题需要破解。  (二)总体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经过较长一段时期的努力,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总体发展目标,制定了十年腾飞规划。我们以“一张蓝图绘到底”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围绕“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动摇、不折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推动学校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一是确定总体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学校发展的目标:到2020年,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保持和巩固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领域领军地位,传统优势学科领先优势得以保持并不断加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展示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的办学成绩;到2030年,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进一步强化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地位,传统优势学科领先优势更加巩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我国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是关于指导思想。坚持“高举旗帜、把握方向,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人为本、民主办学,加强党建、强化保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努力担纲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激发事业发展活力。以师生为中心,不断改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让广大师生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办学,注意发扬学术民主,拓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渠道和途径,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院(系)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能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未来五年是关键。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我们要继续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美丽校园建设等“五大战略”,实现“六大提升”。  一是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优势学科发掘新的增长点,加大对关键性学科的资源投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引领计划,巩固和拓展传统优势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实施人文学科振兴支持计划和理工学科跨越计划,扶持基础学科的快速发展;积极拓展对学校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学科领域,使“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布局更加完善;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与学术参与,全面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二是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定规模,优化结构,质量优先。改革本科招生机制,完善硕士生、博士生选拔机制,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深入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制定专业大类培养方案,推动跨学院、跨学科培养和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卓越人才多元化成长通道;实施“优秀博士生培养与储备人才支持计划”,全面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保持并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继续增加院校两级国际教育合作伙伴,不断提升国际交流的层次和水平。  三是推进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提升国内外科研合作质量和水平,打造若干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智库,努力增强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核心竞争力,提高“高起点、入主流、相关联”的理工学科特色水平;到2020年,服务国家与社会能力显著提升,国内高水平发文、师均发文数量、国际发文数量、国际发文被引次数等指标显著提升。  四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以“普遍调整、重点提升和绩效奖励相结合”为原则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以人才项目整合为抓手,以“杰出人文学者计划”为基础,推行“杰出学者支持计划”,探索实施教师“长聘制”管理,探索适应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管理制度,营造宽松和谐的师资队伍发展环境;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构建以学术大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集群;继续实施“海归教师本土化”和“本土教师国际化”双向培养战略,推进“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国情教育计划”;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以老带新,充分发挥年长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五是推进美丽校园建设,提升办学条件。大力加强校舍设施设备修缮、校园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和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关村校区的建设;抓住“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机遇,尽快完成规划筹建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通州新校区;继续深化与苏州市合作,优化办学空间,建设一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深圳校区筹建,科学规划,力争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创新试验校区。  六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以改进管理服务为目标,统筹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塑造学校对外传播的整体形象;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氛围;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校史馆等校园文化场所的建设,加强宣传媒体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人民大学有着优良而独特的传统。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攻坚克难的决心和毅力,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人心,最大程度汇集力量,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成就。  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动适应新要求和新挑战,不断提升校、院领导班子谋划和推动事业发展的能力。  二是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围绕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点难点开展研究,推动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发挥咨政作用,更好地为思想理论建设服务,为总结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学理支撑。  三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强对各类课堂教学和阵地的建设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推进改革创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对学校党的建设全面负责,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落实校长依法办学职权,正确处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健全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一是加强对党建工作面临新形势新问题的研究,提升对党建工作规律的认识。聚焦制度机制等关键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向基层、向纵深推进。  二是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成功经验的总结,并转化为制度成果。将系列主题教育的经验成果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新常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是针对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树立鲜明的基层导向,打通党建“最后一公里”,将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党建工作新常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院(系)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以上率下、联优扶弱,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工作水平、提振精神面貌;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三级述职”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责任制;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形成党建创新合力。(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