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业,知行合一

专访2018年大学生创业训练国家级项目获得者姚京宏

期次:第1680期    作者:学生记者 潘梦瑶   查看:161

姚京宏,新闻学院2015级传播班本科生,获得“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公共关系策划大赛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国家级立项,科研基金立项,大学创业训练国家级项目立项,多次参加学术调研及科研实践。

观千剑而后识器

“我觉得人大学生在走出校园致力实践时,都带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品质。这也是人大赋予我、塑造我的最重要的方面。”

在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中,姚京宏负责的“大学生全方位艺术培训服务平台”被评为国家级项目,获得“最佳商业模式奖”。当被问及这次项目中最大的收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知行合一”。准备比赛时,他和队友对数百个商业模型、各种传播效果进行了层层考量。他认为大学训练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轨,而创业则是在大学校园中接触社会的最好方式,所以要在这方面多做尝试,把理论知识充分用于探索和识别社会需要中。在他看来,真相不只是“来过”和“看过”,更是“亲身感受过”和“独立探索过”。

姚京宏是各种竞赛、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的常客,大创、小创、公关大赛、跨媒体比赛……在这些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活动中,他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实我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姚京宏坦言,“即使现在的我,对于一些领域的研究还没有理解得非常深入,但以比赛的形式去探索,能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线督促自己,让自己去主动地去思考并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培养出一种主动积极性。”

哈尔滨,保定,天津,青岛,浙江,厦门,广州,香港,武威,天水,西安,太原,郑州……说起因比赛和调研活动去过的地方,姚京宏如数家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定要去实践,去看到现实的问题在哪里。也许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一点点的见闻积累起来会拓宽知识的广度,实现对真相的诉求。”

“站在各学科的十字路口”

孩童时期的姚京宏读中华成语故事,学到了一个冷门成语“逐鹿中原”,幼小的他被背后的历史故事吸引,逢人就问:“你知道石勒吗?”,“你知道逐鹿中原吗?”7岁那年,正值《汉武大帝》热播,他沉迷于剧中的恢弘情节,更是对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从此姚京宏逐渐爱上了研究历史。他研读物理学史时,看到“帕斯卡在法国大革命的震荡中被送上断头台”,为了深入了解那个腥风血雨的浪漫时代,就一口气读完七八本专讲法国大革命史的著作,读完觉得不过瘾,紧接着又开始看从法国大革命一直讲述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的“霍布斯鲍勃年代四部曲”。然后又读通史,看完通史还是意犹未尽,就去钻研古代史。他将历史内化为自己认知体系的一部分,作为拓宽认知维度的一种手段。“等我退休以后,可能会回去看三国,或者日本史和罗马史,试试能不能钻研出一些成果。”谈到这里,姚京宏笑着畅想。

同时姚京宏对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尽管上大学时进入了新闻传播专业,他终究不能放下对数学的热爱,选择了攻读经济学双学位。经济学不等于数学,但是姚京宏喜欢经济学中客观的视角,正如他痴迷数学的逻辑性思维。他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支持者,却也会看一些西方的著作,以辩证的视角对经济学问题做出分析和讨论。

姚京宏对传播学的热爱是随着对这个学科的认识加深而逐渐形成的。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施拉姆说:“传播学始终处在各个学科的十字路口”,人大传播学给姚京宏带来的也是这样一种理念。“传播学会把每个范式都列出来,每个不同范式的学者都有很好的交流”,这与姚京宏的跨学科学习的思路不谋而合。

姚京宏感到把文理两科结合起来十分有益。“知识其实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他说,“正如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那些艺术大师,他们很全能,写诗、雕塑、数学样样都行。”他认为知识和学科背后塑造的真理是相通的,“数学传达的规律和定理,历史蕴含的教训和经验,都是有内在一致性的。”姚京宏把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当作一种思维训练。“我们应该把这些不同维度的知识化为己用,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以升维的方式思考问题,以降维的方式实践,从而解决问题。”他说。

“最早我的兴趣点是多维贫困理论。像经济学就会更关注物质贫困;法学、社会学更关注权力贫困;农发更关注福利贫困。其实他们只是诉诸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重面罢了。”姚京宏有意识地提炼不同学科领域相互融通的精髓,用“比较综合”的视角将不同的理论相结合,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他说:“这也是我在学术科研方面一直在尝试的思维方法。”

“第二青春期”

众多的专业,广泛的兴趣,姚京宏也曾遭遇过压力与困境,即所谓“多面手的窘境”。他坦言大一大二是疲惫又迷茫的阶段,因为不知道哪条道路是最适合的,干脆就将一切可能性都尝试一遍,“把自己当作一块海绵,试图吸纳很多很多的知识”,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没有时间精力分配给钟爱的课程,知识积累也不如选择专一的同学,即使付出很多努力也仍然无法达及自己希望的高度。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兼顾所有方面。“但是没有这么一段痛苦尝试的经历就不会知道去往何处,它让我明白成长的意义。这个过程其实是必然会发生的,我经常把它叫做‘第二次青春期’。第一次青春期可能是心理生理的变化,而第二次青春期就是关于成长的。”

经历“成长道路”上的懵懂后,姚京宏认识到所有的可能性都是为己所用的。“选择它们最好的办法正是不断地去解决现实中的每一个问题。在认识了这个道理并且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之后,这条路就变得更顺畅些了。”

姚京宏读书十分广泛,并且往往不太看重领域,凡是自己感兴趣的,就都拿来读一读。“当然很多学科有其自己的考证,有很深的‘护城河’,但其实也可以无心的闯入一些领域。”他相信所有的领域,只要用心钻研,总能有所收获。为了拓宽认识的维度,有时他也会读一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书,比如公关创始人之一爱德华·伯内斯的传记。对于不太赞同的观点,他会带着审视的眼光,去发掘书中某些句子或段落可能给自己带来的触动。他介绍自己的阅读习惯说:“读完一本书后,一定要对这本书有一个纵观到历史里的评价和有一个基于现实的评价。”

闲暇时间,他喜欢编程。他把编程理解为一种通过穷举、循环而非简单线性的思维方式。最近他把之前人们做的几种关于音乐软件的程序综合了起来,虽然只写了一个并不长的程序,但是可以在5分钟以内完成数据爬取、可视化处理和绘制用户网络关系,而之前仅仅完成数据爬取都需要半个小时。他说到编程最大的挑战在于“bug只能自己修,无人帮助”,“在编程中获得的所有成就都必须要用你的孤独来偿还。”

正如姚京宏写道:“不必早早志得意满,不用急于建功立业。坦然接受生命的一切赠予吧。万缕算尽终不敌世事难料,竭尽全力也须知人力有尽。再任性一点又有何妨?若问我前路为何,我只说梦想总是无限大。此时所遇,无悔一切过往。”在四年大学时光中,他也努力践行着自己的准则。

(作者系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